田园综合体核心区道路龙子湖段
沂源县“四好农村路”
铸就乡村振兴之基铺就共同富裕之路
(融合发展篇)
经济发展,交通先行;农村发展,因路而兴。农村公路是保障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,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先导性、基础性设施。沂源县十分重视农村公路建设,大力实施“四好农村路”建设工程,实现了农村公路数量与质量的双重跨越,有效带动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,为广大农民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一、工作背景
沂源县地处鲁中腹地,是沂蒙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,全县平均海拔400米,有名的山头1983座,山地丘陵率达99.3%,境内山峦起伏、沟壑纵横,是全省平均海拔最高的县,素有“山东屋脊”之称。全县总面积1636平方公里,人口57.6万,历史上的沂源,交通落后,曾有“四塞之崮,舟车不通;土货不出,外货不入”的记载,特殊复杂的地形阻碍了群众出行,落后的交通状况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。
近年来,沂源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四好农村路”建设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,大力实施“四好农村路”建设。截至2023年底,全县农村公路里程1904.4公里,所有建制村全部实现“村村通”,道路硬化通户率达到90%以上,城乡公交通村率和农村物流服务网点覆盖率均达到100%,真正实现了“出门硬化路、抬脚上公交、物流到家门”的美好生活愿景。如今的沂源,一条条农村公路蜿蜒延展,一幢幢村宅依路而建,一个个产业基地沿路拔地而起,擘画出农村经济因路而活、现代农业因路而兴、乡村环境因路而美的锦绣画卷。
二、工作措施及成效
(一)以路为纽带,打造区域“产业廊道”
初夏时节,位于沂源县城西南30公里的沂河源田园综合体道路两侧,枝繁叶茂、满目苍翠,一派勃勃生机。北姬路、北刘路蜿蜒其中,将成片的智慧化果园、成排的现代化温室大棚串联成乡村振兴的亮丽风景线。而在几年前,这里由于地理位置偏远、交通极为不便而备受困扰,裸露的石板地面、贫瘠的土壤,加上自然资源的严重匮乏,使得当地村民的生活十分艰辛,收入微薄,片区内的村庄也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的贫困村,村民们背负着沉重的生活负担。
2018年,沂源县吹响了“四好农村路”建设的号角,启动为期三年的“四好农村路”集中攻坚行动。一条宽畅平坦的农村公路将田园综合体内的7个行政村连接成一个整体。依托良好的公路通行环境,七河生物、楷园农业等9家产业链龙头企业纷纷入驻片区,“沂源红”苹果、蜜桃、山农酥梨、伏巴梨、黄烟、小杂粮6个千亩园区接连落地建设,整个片区形成了菌棒生产、香菇种植、果蔬加工闭合产业链条,200余名群众实现“家门口”就业,沿线村集体年收入均达到30万元以上,年人均纯收入突破3.2万元,沿线群众在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越走越宽广。
修通一条公路,便利一方百姓,带起一片产业。通过高质量建设“四好农村路”,沂源县成功地将农村公路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,实现产业的蓬勃发展,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
(二)以路为牵引,激活县域“旅游脉络”
位于沂源县城东北15公里处的南鲁山镇朱阿村,静卧于鲁山的怀抱之中,与沂源溶洞旅游风景区相邻。这里自然风光壮美,群山起伏,深谷幽邃,奇石嶙峋,瀑布飞泻,森林覆盖率高达95%,造就了清新的空气和苍翠的景致。晴天时,草木葱茏的山峦如翠玉镶嵌的屏障,充满勃勃生机;雨天时,云雾弥漫,仿佛置身于泼墨山水画中。因此,朱阿村也被誉为“云中朱阿”。然而,连接九天洞风景区与朱阿村的道路,曾因年久失修,水泥路面破损严重,给村民出行带来不便,也影响了外来游客的游玩体验,制约着旅游发展。
为打破这一制约,2023年,沂源县启动实施了九天洞至朱阿村的道路改造提升工程,不仅修复了路面,更将鲁山国家森林公园、九天洞景区、神农药谷等热门景点串联成一条精品旅游线路。同时,推进了“水墨鲁山·云中朱阿”绿色乡村文旅项目建设,投资逾千万,全力打造“水墨鲁山”文旅品牌,形成了一条集休闲度假、亲水娱乐、观景研学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观光带,年接待游客量达50万人次,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.6万元。
旅游发展,道路先行。沂源县致力于推动农村公路提档升级,将自然风光、民俗风情、乡村特色、传统文化等元素融入农村公路规划、设计、建设中,使公路与乡村风貌、田园风光、农业园区融为一体,形成了“一路一景、一村一画、一镇一特色”的路景交融、路产融合、协调发展的全新格局。目前,全县建成旅游通景路283.5公里。白计路、沂河源田园综合体道路入选“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”候选名单。
云中朱阿旅游观光路
(三)以路为抓手,推动城乡“快速融合”
走进沂源县农村,最漂亮、最热闹的地方就是“沂源红”幸福家园民生综合体。村民在这里可以洗澡理发、休闲购物,还可以在这里就餐,6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人仅花费一两元钱,就能吃到一荤一素一汤、美味又有营养的午餐。像这样的民生综合体,在沂源共有230处,另有168处助餐服务点,实现所有行政村养老服务全覆盖,有效解决了农村养老难题。但作为山区县,村民居住分散、部分村集体收入有限,维持民生综合体稳定运营,是一个关键问题。
近年来,沂源县创新性地推出了“民生综合体+中央厨房+种植基地”的全链条运营模式。通过建设中央厨房,开发出专为老年人设计的营养餐,借助“四好农村路”形成的完善农村公路网络,这些营养餐能够及时送达各个民生综合体和助餐点,让农村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卫生、热乎的饭菜。同时,与京东集团携手,实现了农资、农村日用品等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,既降低了运营成本,又增加了民生综合体经营性收益,保障了民生综合体长期稳定健康发展。
此外,沂源县还积极构建“电商+快递+物流”的协同发展体系。依托农村公路建设和城乡公交一体化成果,以沂源邮政客货邮融合中心为枢纽,充分发挥城乡干道“交通主动脉”以及农村公路“细致毛细血管”的运输优势,实现了邮件、快件的镇村全覆盖,促进了交通运输与邮政快递资源的优势互补。同时,通过共享“办公场地、设施设备、运输车辆、信息资源”,构建起了“一点多能、一网多用、功能集约、便利高效”的农村运输服务新模式,让农产品顺畅进城,工业品便捷下乡,不仅降低了运输成本,还大幅提升了邮件配送效率,满足了农村群众的实际需求,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。
县级客货邮综合服务中心
三、经验启示
(一)坚持规划引领,科学布局路网。在“四好农村路”建设中,要始终坚持规划先行,通过深入走访调研,结合本地实际,制定符合区域自身发展的农村公路建设规划,确保每一条农村公路都能够精准地服务产业发展、乡村旅游和村民出行,为农村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
(二)注重产业融合,促进经济发展。在“四好农村路”建设中,要注重将农村公路建设与产业发展相融合,将农村公路与产业园区、农业基地等紧密连接起来,促进农村产业的集聚和发展。同时,要利用好农村公路网络,推动“农产品进城、工业品下乡”,实现城乡资源的有效对接和优势互补,为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。
(三)强化政策支持,激发发展动力。在“四好农村路”建设中,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、加大扶持力度等方式,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路建设和管理。同时,要注重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,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工作,为农村公路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。
总编辑:李志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