潘先生毕生著译宏富,字数累达六百万之巨,虽专攻谱牒学者不多,然其贡献非凡。其谱牒学著作,首推通论之作,如《家谱与宗法》《章实斋之家谱学》《通谱新解》等,深入浅出,见解独到;次则利用谱法探究人才问题,如《国画家的分布、移植与遗传》《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》《近代苏州的人才》等,视角新颖,论证严谨;再者,所纂历史人物年谱,如《崔东壁年谱》《章实斋年谱》《袁枢年谱》《钝夫年谱》等,考据精详,史料价值极高;末则人物谱系资料之整理,如《存入书屋历史人物世系表稿》,汇《三国志》《晋书》等史籍之精华,成图谱之巨制,功莫大焉。
潘先生于《家谱还有些什么意义》一文首句即言:“家庭制度一日不废,家谱亦一日不可弃……”其论近代家谱之意义,见解深远,认为家谱于近代社会,有四大要义:一为培植“谨始怀来”之优生意识;二为增进世人对于后人品性之认识;三为助力人类遗传之科学研究;四为史学开辟专精之新领域。
潘光旦先生在谱牒学领域,贡献卓著,尤以家谱学研究及理论创新见长。作为我国现代家谱学之奠基人之一,潘先生率先梳理家谱学史,并从家谱与宗法之关系、家谱之效用、家谱方法论三大维度,提出崭新理论。其利用家谱资料与谱学方法,深入研究历史上人才问题,深刻阐释优生与遗传因素之重要作用,其理论研究与学术实践,于今日之家谱学研究,仍具深远借鉴意义。潘先生之谱牒研究,不仅在方法上有所创新,更在理论上拓展了家谱学的研究范畴,将家谱学与社会学、优生学等学科紧密结合,为谱牒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。
此外,潘光旦先生于社会学、民族学、优生学、性心理学等诸多学术领域,亦开风气之先,成就斐然。其代表作如《湘西北的“土家”与古代的巴人》,以及与费孝通先生合作之《科举与社会流动》,再如其译注之《性心理学》,皆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影响,赢得崇高赞誉,诚为一代学术宗师,后学之楷模。潘光旦先生的谱牒研究,不仅丰富了中国传统谱牒学的内涵,更为现代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与实践经验。(来源:边氏文化研究会)
总编辑:李志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