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区英语教研课“Johnny's Week”课例中,杭州市笕桥小学宋燕庆老师创新引入AI学伴“Johnny”——一位加拿大五年级学生。通过视频、邮件等多模态资源,学生与Johnny展开跨时空对话。
类真交际:学生通过AI平台向Johnny提问“Do you often watch TV on the weekend?”,并即时接收个性化回答。AI生成差异化反馈,驱动学生主动质疑、验证逻辑,培养批判性思维。
文化共情:学生不仅学习“wash my clothes”“play football”等日常表达,更通过Johnny的周末活动对比中加文化差异,理解多元生活方式。
语言内化:小组合作中,学生以角色扮演、转述陈述等方式输出语言,最终设计个性化周末安排,实现从“被动学”到“主动用”的跨越。
AI学伴的介入,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,让学生在虚拟与现实的交融中感知语言魅力,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奠基。
智能双师驱动多维互动
Different Weather的实践探索
关键词:数据驱动、场景融合、评价革新
在四年级《Unit 3 Weather》“Different Weather”的课堂中,“AI teacher”为课堂注入了强大动力。AI teacher作为辅助角色,与各教学环节深度融合,与上课的杨蔚老师形成“双师协同”模式,重构课堂教学。
双师协同共进:借助AI技术,AI teacher的立体数字人形象跃然纸上,与学生同步上课,她生动可爱,亲和力十足,迅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。课堂上,AI teacher为学生们提供了英文版天气预报,直观的画面、丰富的色彩呈现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,让学生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差异有更深刻的认识,使课堂充满科技魅力。
智能评价指导:学生进行天气预报表达练习时,AI 老师依据设定的评价标准,从内容、结构、发音等多个维度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即时评价与指导。若学生发音不准,AI 老师会精准示范正确发音;若表达存在表达错误,会详细讲解错误原因并给出正确示例,帮助学生不断优化表达。
通过AI双师模式,课堂从单一知识传授转向多维能力培养,学生语言应用与逻辑思维同步提升。
经验沉淀,共筑成长
AI融合教学的笕桥实践
关键词:教研迭代、范式沉淀、辐射引领
杭州市笕桥小学英语教研组以“AI学伴:基于智能体的小学英语学科实践的设计与研究”信息化课题为引领,形成“课例孵化课题、课题反哺课例”的教研生态:
教研模式创新:通过“全员共研—课例打磨—数据复盘”的循环,教师从“经验型”转向“数智型”。例如,Johnny's Week课例最初聚焦AI对话功能,后续迭代中融入文化对比与评价量表,形成可复制的智慧课堂范式。
资源共建共享:教研组开发AI互动平台、多模态语篇库及智能评价工具,例如“天气地图”“跨文化邮件模板”,为教师提供标准化支持。
成果辐射推广:教研组打磨多篇相关课例登上区级教研展示的舞台,收获众多老师的好评。宋燕庆老师课例获区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,杨蔚老师课例并被推荐为省级精品课;学校承办区域教研活动,带动多学科探索AI融合教学。目前信息、语文、美术等多个学科正在积极实践AI课堂。
这一实践不仅解决了传统课堂“情境失真”“评价片面”等痛点,更培育了一支兼具教育智慧与技术素养的教师队伍。
人机协同,共创未来
AI助力课堂变革新图景
关键词:无界学习、个性成长、全人发展
展望未来,学校将持续深化 AI 与学科教学融合。进一步优化 AI 智能体功能,构建“智能体难度阶梯”,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和评价指导,让每个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收获成长。
拓展 AI 应用场景,实现课堂、校园、社会无缝衔接。利用 AI 开展跨国交流、线上线下融合学习活动,打造“无边界”学习生态,培养学生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,为培养适应数智时代的创新人才不懈努力。
杭州市笕桥小学在 AI 赋能下,正稳步推动课堂教学变革。以信息化课题为引领,以这典型课例为基石,不断探索创新,让 AI 技术更好地服务教学,为学生创造更优质的智慧学习环境,书写教育现代化新篇章。
结语
从AI学伴到AI双师,从课例探索到范式沉淀,杭州市笕桥小学以技术为翼,以育人为核,书写了智慧教育的新篇章。在这里,教室的围墙逐渐消融,学习的边界无限延伸,而教育的温度始终如一。未来已来,学校将继续以创新之姿,引领教育变革的浪潮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