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浙江义乌电力系统,说起吴志民,人们总会想起那个蹲守一线、满身“巧劲”的发明达人。从职高毕业的普通工人,到全国劳模,他用26年,在最平凡的岗位上,写下了一段不平凡的草根传奇。
一、苦日子里种下希望:少年心事已生根
1972年,吴志民出生在义乌稠江街道的一个普通家庭,9岁那年,他便一个人住进职工宿舍,在食堂解决一日三餐。父亲是供电局钣金工,母亲摆摊卖榨菜。天还没亮,三轮车卸货的吱呀声便划破清晨,风雪天里,母亲一趟趟往返送货。那些画面,成了他对“勤劳”最初的记忆。
职高毕业后,他白天帮母亲骑三轮送货,晚上跟着老师傅修发电机。在零下10℃的卡车上冻得鼻子溃烂,也坚持跑完最后一单。他说:“苦吃惯了,就知道,好日子得靠自己挣。”
二、拧一颗螺丝,拧出一个创意世界
1994年,他考入义乌供电局,从最脏最累的加工班钳工做起。别人觉得拧螺丝是糙活,他却在琢磨怎样让操作杆更省力。2002年,他带着自制的“多角度操作杆”首次参赛,便拿下金华市QC(质量控制)比赛一等奖。从那以后,灵感仿佛开了闸。
发现开关柜湿度导致故障,他就发明“无屑打孔器”;传统传感器要停电才能安装,他就设计“无线磁吸式传感器”,提高供电可靠性30%。20年里,他5次在全国QC大赛中“打通关”,成了圈里公认的“草根创客”。
三、小发明,也能守万家灯火
吴志民的发明,从不为炫技,只为解一线的难。他曾任大陈供电所所长,辖区企业密集,哪怕一分钟停电,都可能带来上万元损失。他带着团队研制“不停电作业辅助装置”,把3小时的施工压缩到40分钟,故障率下降60%。
2018年,他发明的“开关柜湿度监测系统”,用3毫米小孔安装无线传感器,解决了潮湿放电的隐患,推广后每年减少200多起事故。他说:“创新不是科学家的专利,工人每天多琢磨一步,就是工匠精神的真谛。”
四、把巧劲熬成光:一位劳模的日常答卷
2020年,获评全国劳模时,吴志民正埋头调试新发明“电缆绝缘层快速剥除器”。他拥有11项专利,却仍坚持每天提早一小时上岗。在1100平方米的劳模创新工作室里,墙上挂满他26年来的“战利品”:从用玩具改良赚到的第一桶金,到最新一代智能巡检装置。
他的故事,没有惊天动地,却温暖人心。他用“干一行、钻一行”的执着,把工人精神演绎得动人至深。那一个个发明背后,是他把苦日子过出巧法子的智慧,是他在普通岗位上熬出的不凡人生。
这,或许就是新时代劳模精神最动人的模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