粗略算一下,从2024年开始到21世纪末期,中国将会有12亿左右的人口死亡,如果在这个阶段中,生育率也没有达标的话,中国的人口优势就会完全消失。
三大因素
死亡高峰的形成主要有三大因素,分别是历史出生数,存活率的提升和死亡率的下降。
其实,后面两个因素是最好理解的,但却让人匪夷所思,因为这两者之间和死亡高峰明明是非常冲突的。
按照常理来说,存活率的提升和死亡率的下降都不应该形成死亡高峰,这究竟是为什么呢?
说这两大因素之前,先来说一下历史出生数这一因素,历史上的出生高峰期是上个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的婴儿潮。
婴儿潮顾名思义就是出生率很高,这也就导致这些婴儿在长大后可能会在同一时间内面临死亡,所以说历史出生数的波动塑造了不同队列人口基数的差异。
比如1963年的婴儿潮对应的是2040年的死亡高潮,而等到2061年左右,死亡人数将会步入一个新的台阶。
不过,历史出生数只是未来死亡高峰的一个因素,单凭这一点,并不足以造成千万级别的人口大幅波动,而与之相互影响的是存活率的提升和死亡率的下降。
21世纪之前,中国的死亡人口主要分为两个阶段。
一个是孩童阶段,这个时期婴幼儿的身体免疫力低,容易造成一定的死亡;
另外一个阶段则是60岁到90岁这个年龄段,当成年人进入60岁之后,身体机能会慢慢退化,更容易生病或者死亡,与这两个阶段相比,其他年龄段的群体死亡人数相对较少。
而到了21世纪后,婴幼儿的死亡人数有了明显的下降,更多的婴幼儿可以安全的存活下来。
但同时,老年人的死亡人数也在下降,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可以活到老年,可是死亡终究是不能避免的。
所以也会有越来越多的老人被推迟到更高的年龄,于是老人年这个队伍是越来越庞大,直到出现死亡高峰期。
而在这个过程中,死亡人数一共会有两次大幅度的提升,一次是2040年,一次是2061年。
在这两次死亡高峰期之后,死亡率将会缓慢回到平静期,并开始逐渐下降,当然,在之后也会有适当的增长。
其实这也不难理解,死亡率的浮动和出生率是有一定关系的,从2010年开始到2020年结束,这段时间是一个特殊的节点,因为生育计划的不断优化调整,这个阶段的出生率有了明显的提升,所以,当这批婴幼儿步入老年行列之后,死亡率也会出现明显的变化。
并且根据估算,2035年出生的女生和男性能存活到80岁的比例分别是81%和89%,这是因为生育率的持续下降,会导致越晚出生的人口存活率越高,老年人死亡人数的下降趋势将会一直持续到22世纪。
不过,就目前来说,死亡率的提升还是迫在眉睫,面对这样的挑战,中国要如何应对呢?
如何解决?
其实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了既定事实,想要改变简直比登天还难,我们能做的就是提前布局好,防止人口死亡高峰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。
首先第一点就是解决“天价墓地”,自从殡葬改革之后,全民遗体火化制度成为了绿色殡葬,开始实行公墓集中埋葬,但是一个墓地千金难求,尤其是一线城市,部分墓地的价格都可以全款买一套房子了。
另外一点就是普及死亡教育,引导大家建立一个正确的生死观,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,这样不至于死亡高峰期来临之后乱了阵脚。
除此之外,还要重点关注老年人的晚年服务,必须要加快安宁疗护体系建设,确保他们在生命末期的生活质量,说白了就是安享晚年。
值得一提的是,当人口死亡高峰期来临的时候,老人的遗产或将成为最大的问题,到时的财产纠纷案只多不少,所以还需要提供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服务。
这几点缺一不可,毕竟未来我们面对的将会是一个又一个的大难题,提前做好准备总归没有坏处。
总编辑:李志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