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29日下午,阳光明媚,黔江区新华中学校园里传来朗朗读书声。
学校报告厅门外,一群高年级女孩看见记者走来,主动笑脸相迎,打起招呼:“姐姐,你们也是来参加‘春蕾计划营会’的吗?”
▲11月29日,阳光明媚,黔江区新华中学礼堂内,李应华和志愿者们正带领孩子们开展“倾听花开的声音”公益活动。记者 尹诗语 摄/视觉重庆
今天,志愿者李应华应邀为学校“春蕾计划”的女孩们开展营会。
从2006年开启志愿服务之路,累计志愿服务时长2054小时的李应华自己也没想到,当初他制定的帮助100名失学儿童目标早已突破,仅执行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“春蕾计划”,他就帮助了4946名“春蕾”女童,成为“春蕾”女童的知心哥哥。
从大山里走出来
选择志愿服务这条路
“哥哥,今天营会的主题是什么呀?”
“哥哥,我们最近进入复习阶段了,感觉有些吃力,一点都不敢松懈。”
......
营会开始前,女孩们围在李应华身边,兴奋地聊起天,嘴上没停过。
李应华今年48岁,可孩子们依然喜欢叫他“哥哥”。
▲黔江区新华中学礼堂内,李应华正在与孩子们交流。记者 尹诗语 摄/视觉重庆
李应华出生在黔江区濯水镇的五福岭。山高路远,加上气候条件恶劣,李应华在不通路、不通电的环境中长大。
李应华学习努力,以优异成绩考上黔江最好的高中之一——濯水中学。上初二时,突如其来一场大火,他的家被烧得干干净净,只剩院坝里的一间小小棚屋。
班里同学为李应华发起捐款,有捐饭票的,也有捐一角两角的。
到现在他仍记得一位叫孙晓华的同学,捐了两块钱,是捐得最多的。
最终,李应华收到了10多元的饭票和三四十块现金。
突遇变故,同学们为他伸出援手;没有栖身之所,他便借宿在邻居家;读到高二,家里没了经济来源,他只得辍学,读高一时找别人借来的学费和书本费,直到他辍学出来打工才还清。
回想起来,虽然那时条件艰苦,却是很幸福。“小时候别人对我的帮助,让我在这些善举中找到方向,那就是努力实现社会价值。”李应华说。
因为自己淋过雨,所以总想为别人撑把伞。
上班后,李应华有了固定收入,当他看到家乡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也像他以前一样,因家里无钱供读,早早地辍学在家,李应华总会伸出援助之手。
2002年,李应华自学广告设计制作,开了一家广告公司。
从创业开始,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小目标,将年收入的5%用于做慈善和公益。
那时,李应华还不是一名全职志愿者和公益人。
▲李应华为孩子拍照留念。记者 尹诗语 摄/视觉重庆
2008年“5·12”汶川大地震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。李应华也是其中一个。
“5·12”大地震发生后,李应华作为民间自发组织的志愿者,最早进入了汶川。
在汶川,他看到了专业化、组织化的志愿服务力量所能提供的支持。
从地震前方回来,李应华决心成为一名全职志愿者和公益人。
2017年,由李应华创办的黔江区社稷公益慈善发展中心正式成立。
2018年,社稷与“春蕾计划”相遇,李应华正式开启“春蕾”哥哥之路。
汇集多方力量
建起“春蕾爱心之家”
事实上,早在2013年,李应华就帮助了一位“春蕾女孩”。
2013年5月,黔江区阿蓬江镇大坪村发生火灾,女童运运(化名)不到30平方米的家在火灾中化为灰烬,一家四口没有了住所。
听说了这个事,李应华赶忙去现场,拍了照片发在志愿者群里,志愿者们都在讨论要不要捐款。
于是,李应华在“黔江在线”网站发帖募捐,一天内收到100多笔转账,共计3万余元。
收到善款后,又有一个难题摆在他面前,如何用3万块钱修房子?
▲李应华正在与孩子们交流。记者 尹诗语 摄/视觉重庆
李应华联系了黔江的爱心企业,大家有钱出钱,有力出力,一家企业捐赠50吨水泥,有人捐了电线,还有爱心人士开卡车来帮忙运输材料,运运家一位亲戚懂建筑,就来帮忙盖房。
每一笔捐款、每一项购买材料的票据,李应华都保存下来发给捐赠人,确保捐赠资金透明使用。
三个月后,三间房带一个院坝的120平方米小屋建成了,李应华为其取名“春蕾爱心之家”。
后来,运运也成了“春蕾女孩”。
当运运一家搬进新房时,李应华邀请所有捐赠人到场见证,有50多人,大家一起吃一顿乔迁之宴,到场的每个人又各自给运运一家捐了100元。
用心为女童打造“春蕾小花园”
社稷公益慈善发展中心位于黔江某小区临街一排,共两层,面积不大,但始终保持开放,从路口走向中心,远远就可以望见二楼阳台亲手种植的鲜花,那是为女孩们特别布置的“春蕾小花园”。
从山里来到黔江城区上学的“春蕾女孩”,离家很远,离这里却很近。每个“春蕾女孩”都能刷脸解开中心的门禁,到了周末,她们会来这里借阅图书、打印学习资料,或者就只是坐在阳台的花园聊聊天、发发呆。中心放置了洗衣机和烘干机,放月假赶不及回家,她们可以来此清洗、烘干被褥,在多雨的黔江保持干爽。
▲办公室的墙上写满了孩子们的祝福。记者 尹诗语 摄/视觉重庆
“他是我们的‘英雄’,在我需要他的每一个瞬间,他都会闪现到我身边,他的无声陪伴,给了我无限底气与力量。”
“他就像‘超人’,只要我们需要帮助,总会‘飞’到我们身边。”
“他总是让我向前看,拉着我往光明的地方去,他总是对我千叮咛,盼着我走上顺遂如意路,但他从不许我回头看,怕我看见他满脚的泥泞、斑白的鬓发。”
......
中心进门处,贴满了孩子们写下的心里话。
孩子们和同事对李应华最多的评价就是用心:他每到一个学校做活动,会留意有没有孩子过生日,提醒同事准备礼物;他把中心打造成女孩们喜欢的模样,之前这里没有阳台,女生喜欢花花草草,他就砸了一道墙,凿出阳台,让女孩们种花,种多肉植物,冬天还能在阳台围炉煮茶;女孩们喜欢看书,他在楼梯拐角处搭建了一整面墙的书架,他还把楼梯的瓷砖换成了木地板,这样坐着看书就不凉了;女孩们看到彩虹会互相分享喜悦,他就在天花板上用彩色的线编织了一条‘彩虹’,希望孩子们看到这条‘彩虹’就会开心。
中心会议室的一面墙上贴了十多张女孩的笑脸,李应华能讲出每个人的名字和情况:
“这是芳芳(化名),现在重庆师范大学,她高考那年遇到家人过世,高考后我帮她一起处理后事,孩子特别坚强。”
“小李,考上了北京的大学,读的航空航天专业,优秀得很,去年我帮她联系了一个航空航天方面的论坛,她参加后回来跟我说以后也要当宇航员。”
......
不放弃每一个孩子
帮助困境中的女孩看到希望
2022年4月,李应华到新华中学校做了一场“春蕾成长营会”,那天正好是“春蕾女孩”丹丹(化名)的生日,李应华穿过人群,亲手把礼物送到丹丹手上。
▲孩子们正踊跃参与活动。记者 尹诗语 摄/视觉重庆
这是丹丹第一次感觉被重视,活动结束后,丹丹给李应华发了一条微信:“哥哥,很感动你今天找到我,把礼物送给我,谢谢你们记得我的生日!”
自那以后,丹丹时常与李应华联系。2022年9月,丹丹主动提起自己“生病了”,去医院检查确诊为抑郁症,准备休学回家。
“其实看到这样的信息,我很难过,但我没有说一些类似‘加油、开心’的话,而是和她互相分享生活趣事、照片,让她感觉身边有人在支持她。”随后,李应华联系了丹丹母亲,得知已经辞了工作回家陪孩子,可丹丹仍会出现自残行为。
说到这,李应华流泪了:“孩子还小,还有大好的未来,我们不能放弃她!”
▲孩子们在李应华的指导下写出一首诗歌。记者 尹诗语 摄/视觉重庆
与丹丹母亲的沟通中,李应华了解到丹丹家里还有两个弟弟妹妹,从小父母就对丹丹的关心重视不够,父母理所当然地认为作为老大就应担负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,可丹丹也委屈,她会对母亲说:“我也是个孩子,我也想得到你们的关爱。”
一开始,父母不懂,觉得女儿阳光开朗,不可能患抑郁症。经过交流,李应华发现母亲与丹丹之间的沟通缺乏方法,母亲想靠近可方法不对。
“我们想了个办法,让丹丹母亲随时来跟我们讲丹丹生活中的变化,遇到了哪些困难,我们再与丹丹聊天,慢慢开导她。”李应华说,丹丹跟他讲了一个细节,母女俩买衣服,妈妈不会征求女儿的意见,自己觉得好看的就买给女儿,可丹丹不喜欢,但她无法跟妈妈表达喜好,最后只能无奈接受。
李应华做的,是为母女双方及时澄清,帮丹丹厘清母女关系。“丹丹,妈妈其实很爱你,只是方法不对,以后你有任何想法都可以跟妈妈提出来,她一定会尊重你的。”李应华说,丹丹是个情感充沛的孩子,只是不敢开口,他便鼓励丹丹勇敢表达自己的爱,不光是向志愿者哥哥姐姐,还有母亲,还有学校里的同学和老师。
2023年9月,丹丹进行复查,可以继续回学校读书了。入学当天,丹丹给李应华发了消息,李应华回复她:“祝贺你,谢谢你。”这令丹丹感到诧异,她说,哥哥让他收获了勇敢和自信,明明是自己得到了帮助,反而说感谢的却是哥哥。
“我这句谢谢,是感谢她有勇气面对困难,从困境中走出来,她的坚持让我看到了希望。”李应华说道。
现在丹丹上高三了,在班上当了班长,碰见志愿者哥哥姐姐会热情拥抱,工作人员去“春蕾妹妹”家里做家访,丹丹只要有时间都会跟着一起去,且一点都不避讳自己曾经患过抑郁症,会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妹妹们。
别人以他为榜样
他与孩子们互相温暖双向奔赴
“哥哥,我拿到奖学金咯!”“天呐,我们的‘宝藏女孩’,你太厉害了,很开心,真的很开心,我要吃点好的,请你洪霞姐姐一起。”
11月27日,就读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的“春蕾女孩”李杨向李应华发来微信,分享喜悦。
李应华口中的洪霞姐姐是社稷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,名叫陈洪霞,原本她在大一暑假时到中心当志愿者,被李应华精神感染,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中心工作。
“李老师是我的榜样,我亲眼见证了他是如何陪伴孩子们的。”陈洪霞回忆,2019年暑假,李应华为当年的“春蕾女孩们”做了一场毕业晚宴,他手写了一封信,剪了一支8分多钟的视频,每一桌都摆了女孩们的名字,还邀请了在黔江工作的女性工作者、妇女干部等,与小女孩们面对面交流。
这是李应华给“春蕾女孩”的成长仪式感,这次晚宴,打动了陈洪霞,她决定一直关注这个机构。
进入中心工作后,陈洪霞也像李应华一样,时刻关注着这群妹妹。
为了更好掌握“春蕾女孩”的学习、生活情况,李应华开辟了“蒲公英来信”,通过书信的方式与孩子们保持沟通交流,孩子们学习生活中取得的成绩、成长的烦恼,都会写信告诉她们。
青春期的女孩们愿意与大姐姐交流,陈洪霞就成了孩子们的“洪霞姐姐”。
▲李应华和孩子合影留念。记者 尹诗语 摄/视觉重庆
2022年春节除夕夜,陈洪霞在微信朋友圈看到“春蕾女孩”小王的一条分享:“马上除夕了,大家都沉浸在过年的喜悦中,我却在医院陪奶奶。”
小王患有听力障碍,平日里靠书信与志愿者们沟通,陈洪霞看到这条朋友圈,先是给小王写了一封信,再出门买礼物,到医院送给小王,陪她过了除夕。
“我知道小王妹妹一路走来很不容易,上课只能听到一半,需要借同学的笔记来学习,我只能不断鼓励她。”陈洪霞告诉记者,自那晚后,小王的倾诉欲多了起来,有时一周要给她写三封信,一到周末,还会来中心找他们。
去年,小王考上了重庆的大学,制作了一本相册送给洪霞姐姐,里面都是她收集的洪霞姐姐的照片,相册取名为“我们的故事”。
陈洪霞说,“春蕾女孩”们寄来的信件,不仅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描绘,更是对她们的信任和肯定。
今年11月15日,是李应华48岁生日。丹丹提议为哥哥准备一份生日惊喜,女孩们花了三周时间筹备,在洪霞姐姐的帮助下,悄悄打印了100多张照片,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了视频的剪辑和视频文案的写作。
▲李应华在办公室中介绍帮助过的孩子。记者 尹诗语 摄/视觉重庆
生日当天,从看到视频开始,李应华就没有停止过哭泣,也一直念叨:“这多么浪费她们的时间呀!”
但这一幕幕就像“春蕾小花园”里洒进来的阳光,没人能拒绝这份温暖。
最后,在孩子们的包围中,李应华对着蛋糕许下了生日愿望:“相信未来,不止期待,孩子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好!”